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


楊德昌是我很喜歡的導演, 他與侯孝賢在八十年代帶領台灣電影走向新的一頁,那時亦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全盛期. 至於楊德昌與侯孝賢, 楊德昌的電影比較合適自己的口味,因為他總是專注在急速發展的資本主義下,人性無法順應改變而產生的恐懼與抑壓, 到了今時今日, 人們的所謂信念與價值觀早已體無全膚, 然後不斷重新建立瓦解再建立, 世界卻沒有因為你的執著而改變.

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最後小四把戀人小明殺死的一幕,震撼每個人的心靈.

小明移情小四的好友小馬,於是小四本來是想找小馬晦氣,卻偶上小明,小四希望自己可以改變小明,但換來小明這樣說:「你怎麼就是不明白呢?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我就好像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

然後小四把刀刺向小明,他的世界從此改變了..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kinatay (repost from 30-3-2010) 關於菲警的電影


我要強調一點, 這絕不是一部警匪類型電影, 這是一部寫實主義電影, 那為何導演(是菲律賓人)要拍一部這樣的寫實電影, 因為要掲露菲律賓警方的腐敗黑暗.


昨晚與太太吃過晚飯後,便一人獨自走到旺角看這齣電影節電影,由於喝過少少酒,在巴士途中有少許反胃的感覺,而也知道這不是一齣善男信女的電影是絕不好惹的,因為電影以手提方式拍攝,真實程度基本上與你自己身在其中沒有分別, 你就像第三者目睹整個虐殺過程,有點像irreversible.

電影拍攝手法就像紀錄片的形式,上半部把菲律賓馬尼拉日間喧鬧的市區呈現,令你不能當自己只是身處在電影院而已置身事外, 到下半部轉向黑夜車路上的陰沉,你都無法擺脫眼睛自圓其說自己仍坐在朗豪坊的電影院裡,也許朗豪坊只是個虛擬的天堂,而我現在正走進的是個現實的地獄.

電影上半部講述男主角是一個新入職的警察,還剛剛喜氣洋洋奉子成婚,場面溫馨樂融融,與下半部在不知情下和其他同僚一起參與將一個脫衣舞孃綁架虐殺是多麼的強烈對比. 主角被其他警察同僚突然召喚去執行一宗任務,那所謂任務其實是接了黑幫的命令要去嚴懲一個獨吞毒品金錢的脫衣舞女郎, 當主角在車上途中,他開始發現一切已不對勁,他想逃脫,可惜進退兩難, 最後只好硬著頭皮親眼看著那女子被虐打,強姦和肢解, 完成任務後,大家若無其事在麵檔食麵,而首領跟主角說以後你便會漸漸習慣.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忙裡偷情


上星期工作關係下午到了尖沙咀美麗華商場, 然後發現地庫開了一間面積非常寬敞的商務印書館,隨即進去打了片刻書釘,偷閒的感覺份外愜意, 通常我會選擇兩個地方給自己蛇王,一是書店,二是唱片店, 至於時鐘酒店是偷情,不是偷閒. 看過有很多日本av, 很多時故事情節在講人們很喜歡在約束環境下做出放蕩的事情, 從罪惡感中取得快感, 就例如工作時間溜了出去性交, 自己深明到都市人的空虛是需要這種快感塡補,但說穿了只是逃避現實的方法, 治標不治本. 也許時鐘酒店或傷殘人士廁所和一間書店相比道德上當然天淵之別, 但這份偷來的感受是同出一轍.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band tee part 2










以前細個穿 band tee 覺得有種孤芳自賞的感覺,現在覺得好老套(但又好多時都會穿),其實除了 velvet underground 個件是自己之外其他包括 part 1 個三件並非自己的收藏,所有 tee 相片來自下面呢本書。


http://www.coolhunting.com/style/ripped-t-shirts.php

jona steinbach - alles negieren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my band tee collection part 1



joy division t-shirt


穿 band tee 穿到好似佢咁真係前古無人.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pietro grossi - combinatoria


近排在 discog 的網上唱片生意十分強差人意而且沒錢付 commission 畀人關埋, 可能 summer hoilday 關係, 啲人出哂去外遊, 搞到自己有一批唱片 stuck 左喺 juno 個 chart 度一段時間都無法購買.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lou reed - metal machine machine

得閒炒飯


一見到這電影海報,即刻諗起高達.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Johann Sebastian Bach

我對古典樂的認識可謂一張白紙,有好多時只能透過流行曲或電影背後所推動的理念而認識, 德國除了有位十九世紀著名作曲家華格納外(我是因為尼采而認識他), 還有一位地位比華格納還重要的十八世紀德國作曲家,名字叫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相信有不少人都聽過他的名字, 但真正了解巴赫對古典樂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並不多包括筆者. 巴赫本身在教堂以管風琴彈奏複音聞名, 十八世紀雖然是巴洛克的暮年時期, 然而巴洛克的藝術與宗教又有著重要關係, 巴赫的作品自然也充份表現巴洛克的藝術風格, 但隨著後來巴洛克時代衰微, 同時間古典音樂亦正式走進皇室與貴族的登堂入室音樂, 巴赫亦開始為達官貴人演奏, 作品亦隨之受人認識, 而那時後偉大的作曲家如莫札特, 貝多芬, 蕭邦亦相繼誕生, 巴赫的音樂對他們的影響是很深遠, 因此到後來才被世人肯定巴赫對古典音樂的偉大貢獻. 聽巴赫的音樂除了感到濃厚的宗教色彩外同時亦感到蘊含著一種末世的浪漫情懷, 在塔可夫斯基電影的 solaris 裡所聽到的 "BWV 639 (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 配合疏離蒼涼的影像更見強烈, 令筆者無所適從地墮進存在的失落感.




來自電影"solaris', 很喜歡的一幕.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p.m.b. - perpetual insomnia

thomas bangalter - enter the void ost

除了提及過 enter the void 的 ost 有 tg 同 coil 份參, 但電影的主要配樂創作是由 daft punk 的 thomas bangalter 擔任, 其實他與 gaspar noé 在 irreversible 已合作過.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enter the void


早前在電影節看過這套 gaspar noé (irreversible) 執導的新作,非常瘋狂的官能旅程,仲有 throbbing gristle 同 coil 負責部份配樂,終於有 trailer 睇。


挪威的森林 trailer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screamin' jay hawkins - i put a spell on you



休息了幾天後,再次返回工作崗位,但我很討厭自己的工作,為了生活沒法子,最近有想過轉行,揸的士.(認真的)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我認,我是妒忌台灣的。


昨晚在家中看了一齣台灣電影 "停車", 是一部公路電影式結構的電影,主角張震因為停泊車子後,給其他人的車子停泊在旁而不能離開,繼而在一夜間遇上不同背景,不同故事的人,發生一連串荒謬的事情。這類電影的多線敘事在台灣主流電影中罕見,至於香港根本沒有人有勇氣去拍這類題材當然不計獨立電影,但我認為那亦會是主流電影裡未來不斷採用的新路向,要知道"停車"在台灣卻意想不到的受歡迎,在歐美更不用說,若然在香港的話,下場只會被當垃圾看待,然而我並非說香港沒有導演可以拍出這樣質素的電影,我意思是他們不會走這個險,除非有外地識貨的投資者,現時那群所謂熱愛電影的投資者通通都是在說狗屁話,他們所謂熱愛電影離不開遠望神州市場,大制作,全與金錢掛勾﹣﹣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功夫警匪..........

說回 "停車",看罷後的第一個反應是很像多年前馬田史高西斯的 after hours, 主角同樣在一夜間遇上生命裡無法預測的事情,充滿存在主義的意味,同時也令我想到美藉華裔導演王穎與作家 paul auster 合力創作的 smoke, 尤其是張震被誤認是老夫婦死去的兒子的一段。

誠然,我是非常的羡慕甚至妒忌台灣可以有這樣的電影,反觀香港來來去去都只得一個王家衛,最可悲是這個王家衛都只是被香港大眾當笑話看待,根本識貨之人極之少。

trailer


呢首歌只是我一路聽住一路寫這篇文章,和電影停車冇關係,但與電影都頗襯。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queen - bohemian rhapsody



我老婆好鍾意呢首歌。

酒徒 電影版


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news/headline_news_detail_columnist.asp?id=117471

其實我想知套戲係咪經已上左,但完全冇任何資料,有冇人可以話我聽?

但有時我認為把小說改成電影對於忠於小說的人來說未必是一件值得雀躍的事,因為 in the first place, 小說的人物透過文字轉化成一種概念殖入意識裡,若然再看電影把文字化為真實的影像時難免會格格不入,而我自己亦盡量保留小說給我的第一個概念,是很珍貴的。所以有時我覺得看了電影才看小說,感覺跟前者完全不一樣,至少你會發現一些出現在小說的情節而電影是沒有的,不是像尋寶嗎,愈尋愈多。

L/M/R/W - drifts photos



今年身體很差,周不時都病。

fall time


原本打算繼續 "my best scene", 但又想不到其他電影,只想到這一套 1995年的出品的 "fall time", 唯有作罷。我相信沒有太多人看過此片,可能是一部低成本獨立製作關係,由仍未走樣的米奇樂基飾演,但他不是主角,而女角方面有 twin peaks 的女角 sheryl lee.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三個貪玩的年青人走去扮打劫, 誰不知遇上真正賊人, 然後發生一連串悲劇. 我抽出最後一 part給大家分享,是因為那個 ending 的配樂有點像 brian eno 的 an ending (ascent).

由 1:27 分開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0TVc5qsfAY&feature=related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solaris


如果你為 inception 所探討人類潛意識而感興趣,那我建議你再看看俄羅斯導演塔可夫斯基 1972年執導改篇小說的科幻片 solaris, 兩部電影的主角同樣透過潛意識的領域,面對自己一直解不開在內心深處的痛苦鬱結,而塔可夫斯基的 solaris 當然沒有 inception 的娛樂性,純以探討科學與人性的關係,是一部令人回味的作品,也不失一貫塔可夫斯基令人陷入冥想的長鏡頭。
很喜歡電影裡其中一句對白:當我們無法知道死亡的日期,生命對我們來說是不朽。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herzog - first summer and the running dream


這並非德國導演 herzog 的新作, 而是電音樂手 bill bawden 化身成 herzog 的五曲 ep, 至於跟 herzog 的電影有沒有關係就不知. 一如所料憑唱片封面上的影像, 這五曲均是聲音層次不按常規, 層疊出意境迷濛的 ambient 曲目, 但當嘗試躲在薄薄音牆裡的憂悒心靈, 仍可感受到被音韻的洗滌, 好讓你仍安於像封套上的幾位面目模糊的人那樣, 在 skydiving 降落在地面前, 讓自己釋放在萬里上空的虛無國度.

八部半的一半


真實與夢境交錯的電影豈只 inception, 但 inception 卻為新派科幻電影展開序幕取得商業上成功. 以往在荷里活衝著這題材的人可謂比比皆是, 但若如 david lynch 的偏鋒卻只能吸引到小眾, 所以 christopher nolan 執導的 inception 或許會平衡了各方的需要, 再者, 真正把真實與夢境交錯得淋漓盡致的大師不太多, 我知道費里尼的八部半是眾影迷的寶鑑, 而筆者都是最近才有機會欣賞到...........

只可惜我只看了一半便不能看下去, 不是因為自己不想看下去, 而是我所買的是大陸d9, 看了一半便卡住了, 之後嘗試多次返回那店子買另一隻, 但都再找不到了! 真是可遇不可求啊.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inception


這是很無聊的問題, 但卻不能不去想, 做了這麼多年人, 你可曾問過自己現在所身處的究竟是現實還是夢境, 這問題其實無人可以理性地回答.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