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有幸看到聞名已久譚家明當年震撼電視圈的七女性,記住係電視圈不是電影圈! 1976年我只得一歲, 所以不能告訴你當時的觀眾是什麼模樣, 但怕且可估計得到,而當時電視台的發展歷史也不是很長, 然後我腦裡存有很多疑問,當時電視台的包容性莫非真是那麼大得令人吃驚,無論如何我都可以大膽跟你說若把七女性放在今天的香港電影院裡都仍是那麼前衛,以現時一般觀眾的水準都可能吃不消,何況它當年只是在電視機播放!
七女性是七個單元劇, 雖然我只看過苗金鳳主演的那集,但我已懷疑譚家明一係就瘋了,一係就準備劈砲,正如林奕華說試問那會有人把電視製作變成自己的實驗平台,試想想彭浩翔把出埃及記放在電視裡就不得了! 苗金鳳那集裡其中一幕她丈夫借閱讀雜誌提及到電視機是一種資訊的殺手已很諷刺,我們天天被電視機的四方框框住了,像被強姦地接收電視所輸出的資訊,人們的腦子怎會不倒退,譚家明好像在暗示電視不是他的舞台,電視製作只會不斷退步,創作不斷被打壓, 如果今時今日的電視製作人看到,不知有何感想。
至於劇的本身,無論敍事手法,鏡頭,畫面,場景和配樂都盡顯譚家明對法國新浪潮的追崇,基本上單靠演員在劇裡的日常生活對白,觀眾沒有可能明白他們想表達什麼,因為是以意識流手法交代,和蒙太奇展現演員的心理起伏,故事內容更根本沒有可能和當時一般階層的觀眾接軌,故事講述一個中產家庭的主婦面對新時代與傳統的對立下,無法自我肯定,不斷自我麻醉在表面的婚姻幸福裡,然而婚姻危機卻在湆湧,簡直好像把 virginia woolf 的 Mrs dalloway 放落了電視一樣, 喜歡直接了當的觀眾又怎能猜得透他們在攪什麼把戲,即使知道,在當時七十年代經濟剛剛起步的香港社會又怎能理解身處中產階級苗金鳳的困惑,加上苗金鳳在鏡頭前吃避孕藥如吃糖般自如,絕對挑戰當時社會的道德極限。
譚家明當時可能真是走得太前,把電視這個大眾媒體展示個人主義的作品,要記著一點當時是沒有互聯網,觀眾第一手接收到的免費資訊只有從電視和收音機裡,而影像是最直接的傳播渠道,難道他真的沒有計算過這點嗎? 或者另一方面七十年代的社會氣候尚未形成那個所謂流行文化,加上日本文化去到八十年代才正式入侵,所以當時的人們是很"純", 沒有給那些東西過濾過,他們的接受能力亦可能相對地高,就像一張白紙不斷摸索中,從而電視的創作制度也相對地寬鬆,譚家明卻有風駛盡里。
其實七十年那批電視人好多都是從外國讀電影畢業回來,因此他們就第一批把歐美文化成功帶到大眾裡,可惜到現在經過三十多年來的流行文化洗滌,雖然香港已建立了擁有自己的本土文化,但他們總是故步自封,不很進步,就算抄襲,都只是抄得三成,那三成只是外在,另外七成是內在,與日本人的抄襲技巧可謂天淵之別。
(修改)
其實近呢十年裡無記有類似七女性的質素,我自己認為只有吳啟華,鄧萃雯,鍾景輝主演的單元劇 loving you, 但都只得七女性三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