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是幾怕太長的電影, 第一次看時, 知道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四小時之長, 我真的有點害怕, 當然我不會因為這而放棄楊德昌這部史詩鉅作, 於是我分了三次觀賞, 震憾力已大大減弱了. 今次第二次看, 我願意四小時與黑暗共存, 這四小時裡我感到很快樂同時我感到悲傷, 因為事實已無力改變, 我們已無法改變小四與小明的悲劇, 我們已無法改變每個一躍而下的失落青春.
電影重點是要大家透過不能錯失的每個節奏, 每個空間的凝聚力, 跟隨小四的內心細膩變化, 認知他對成長的恐懼與掙扎, 也讓我們看到每顆青春的心靈隨當時的環境, 那個時代的一切, 影響有多深遠, 楊德昌說小四沒有殺人, 真正殺人的是環境, 在當時台灣的社會, 政治氣氛, 他們每個人都成為小四的共犯. 小四也許太早要認識成人世界的殘酷現實, 當他看到父親第一次跟第二次見老師的態度大相徑庭, 小四的信念開始逐步瓦解, 當他不再相信真理時, 他唯一可做是把一切信念轉化為慾望投射在女友小明身上, 此時危機已一發不可收拾, 因為他當時看到的並非小明, 而是一個被世界出賣的自己. 電影固之然令人心碎, 最心痛是每當悲劇發生, 我們只怪責他們, 但有幾多人願意相信背後的真相, 而這個真相分分鐘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份孕育, 逃避只會令這個病毒無止境的蔓延, 永劫回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