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胡恩威在微博上載的文章, 講正了多年埋藏在筆者心中的說話.

文: 胡恩威

香港流行音樂從來都是十分低俗的;許冠傑也是很俗;黃霑也是很俗很老套的人生觀;俗是香港文化的主體特色;俗是意識上的;像”命裏有時終需有;命裏無時莫強求””變幻原是永恆”阿媽係女人的俗。西方流行文化多元得多;俗也有;詩意也有;政治也有;哲理也有。

台灣也是多元;無他台灣歌手和創作人也有文化教育水平高的;有自身性格和氣質的;寫詞風格也多樣。香港的詞人小聰明一大堆;很會惜力;但意識形態大都小小家家;歌手也是;讀書少見識少也可能是一種現象。無大志和小氣也是香港流行文化的特色。

香港人流行音樂知識大都局限於香港流行樂壇小世界;大部分香港人都不知道音樂歷史和不同流派對社會的影響。香港樂壇非常封閉;電視電台播放音樂口味非常窄;香港人基礎音樂教育只著重音樂樂器考試;而沒有音樂欣賞和修養培育;所以香港主流音樂巿場十分單一。最奇怪是所有階級和年齡大都聽同一種音樂。

香港八十年代除了達明和Beyond; 太極之外;還有很多不同曲風和意識形態的樂隊;例如黑鳥和郭達年的作品便是有著更強的社會意識;但是香港的主流傳媒完全把這類型音樂視而不見。學術界更只會重視個別的流行icon; 而不是全面地研究香港音樂的歷史和流派之演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