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假期後 and tortoise

過年假期多了點時間與太太和家中十歲的狗兒在一起,其實平日大多時間是我照顧他,轉眼間他走過了十年的光陰,看著他面上不斷長出的白毛,心裡不禁戚戚然, 跟太太慨嘆十年就此過了..





tortoise 的 djed 到今天仍然是筆者的金曲, 當年的破格在今天依然存活. 人大了,現在更能細味箇中耐人尋味的學術性和自省精神, 是反搖滾的經典金曲, 之後輩出的 post rock 組合都無法相提並論, 即使 post rock 教主godspeed 都只流於表像的情緒自虐, 與 djed 的深化思路不同, 音樂就是如此神奇.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胡恩威在微博上載的文章, 講正了多年埋藏在筆者心中的說話.

文: 胡恩威

香港流行音樂從來都是十分低俗的;許冠傑也是很俗;黃霑也是很俗很老套的人生觀;俗是香港文化的主體特色;俗是意識上的;像”命裏有時終需有;命裏無時莫強求””變幻原是永恆”阿媽係女人的俗。西方流行文化多元得多;俗也有;詩意也有;政治也有;哲理也有。

台灣也是多元;無他台灣歌手和創作人也有文化教育水平高的;有自身性格和氣質的;寫詞風格也多樣。香港的詞人小聰明一大堆;很會惜力;但意識形態大都小小家家;歌手也是;讀書少見識少也可能是一種現象。無大志和小氣也是香港流行文化的特色。

香港人流行音樂知識大都局限於香港流行樂壇小世界;大部分香港人都不知道音樂歷史和不同流派對社會的影響。香港樂壇非常封閉;電視電台播放音樂口味非常窄;香港人基礎音樂教育只著重音樂樂器考試;而沒有音樂欣賞和修養培育;所以香港主流音樂巿場十分單一。最奇怪是所有階級和年齡大都聽同一種音樂。

香港八十年代除了達明和Beyond; 太極之外;還有很多不同曲風和意識形態的樂隊;例如黑鳥和郭達年的作品便是有著更強的社會意識;但是香港的主流傳媒完全把這類型音樂視而不見。學術界更只會重視個別的流行icon; 而不是全面地研究香港音樂的歷史和流派之演變。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miles - facets

mike dehnert - before framework

都有一段時間冇買12", 昨晚收到的兩張好hardcore.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chrysta bell - this train



inland empire 內的一首 polish poem 可謂整部電影的焦點(對筆者而言), chrysta bell 也許是julee cruise 的接班人, 在將來david lynch 的電影裡應該會不斷出現的嗓音.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心水清的話你會發現, 喜劇之王裡的背景音樂有點像 gazebo 的 i like chopin.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gazebo - i like chopin


細個時已非常喜歡這首歌的旋律,但卻總記不起歌名更時時與酒紅色的心掉亂,其實這首歌叫我愛雀斑改篇意大利 euro beat 歌手 gazebo 的 i like chopin, 這曲在當年風靡歐美一帶,多謝 klaus barbie 的提醒。

除夕那天買了這張12", 翌天元旦旋律在家中徐徐響起,我老婆著了魔般,因為她也非常喜愛此曲,她一直都對electro pop的音樂情有獨鍾。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天與地結局


開頭都擔心天與地會虎頭蛇尾,幸好結局很不錯,交代了整齣劇的重心,如果命運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