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無線播出的新劇"天與地"罕有的劇本令筆者倒感意外,畢竟只播了一星期,還有待定論。片尾曲幾好聽。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sunday

很喜歡星期日下午坐在家中聽唱片, 因為份外寧靜, 然後許可的話晚上看一齣電影.
那麼昨天晚上看了黃精甫執導, juno 和蒼井空主演的復仇者之死. 大家必定想我是為蒼井空而看, 不騙你們,是的,我有部分原因是為她而看, 但我並不是她的粉絲,也沒有看過她的AV,不是故作清高,我本身也時常會看av,只不過蒼井空不是我喜歡看的類型,我的口味較重. 雖則如此, 我覺得蒼井空的樣子幾漂亮,看看她的演技也無妨. 另外原因是想看看黃精甫今次有什麼攪作,他之前的電影筆者真是不懂欣賞,既然如此為什麼又想看呢,也許我是犯賤的. 還好,今次的黃導演終有一部令我感滿意的作品, 起初心裡還在想必定又是令一部以為只要賣弄血腥就行的cult片, 反而看不見的暴力意識比影像更強烈,是什麼令人性推進極限,是社會的畸形架構,還是人性本來是如此,彷彿借了尼采的筆桿輕輕一拂. 而結局也令我倒感意外,表面上好像畫蛇添足,但若要配合電影所探討的題目,這結局也算不錯.還有筆者愈來愈認為juno的口味與觸角不錯,最重要是他有足夠的經濟後盾去排除商業上的顧慮,為只懂討國內歡心的沉悶港產片增添驚喜.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些評論,有的說在差館的輪姦戲太荒謬, 諷刺是現實確是發生了,問題是那宗差館強姦案是在電影之前還是之後發生就不清楚.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my favourite british brand
japan

"香港人是哺英倫音樂乳長大的" 出自樂評袁智聰的名言. 經過八十年代英國殖民地代洗禮的樂迷可以說是無一不曾喜歡過 japan. 話雖如此, 我則沒有跟他們一樣為 japan 瘋狂過但也不至討厭, 可能 art rock 始終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 自己亦擁他們兩張專輯, 當中有不少名曲自己都頗喜歡. 我認為他們跟當時當道的一眾英倫新浪漫比較, 他們是較特別的一隊, 那別樹一格的編曲夾雜 art rock 與新浪漫的舞曲色彩, 迷倒一眾徘徊在主流與地下的樂迷, 我承認不是很喜歡他們某些作品, 但我是很欣賞他們的風格. 第一張買的japan專輯是 gentlemen take polaroids, 當中一曲 nightporter,是筆者百聽不厭, 之後第二張買的便是 tin drum, 整張作品瀰漫一股神秘的感覺, 如一曲 "ghost" 一樣, 自己最歡是 "cantonese boy", 因為這曲是最易入耳, 此外 "sons of pioneers" 都是自己很喜歡的.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世道無則 - 《奪命金》從火星直墮地獄 (轉載)

text by stanley ng
《單身男女》之惡俗與”媚陸”,讓筆者憤而棄碟。當時我說過,假如杜琪峰韋家輝繼續為賺人仔而甘做「火星男」,我會斷然他們”絕交”。幸好,杜Sir迷途知返,他從火星返回人間了,在《奪命金》裡大書特書現今香港實況與港人面貌。不再有火星式愛情空想,也沒有杜Sir經營多年的暗黑型格,回歸紮實的戲劇,令人回想起他在TVB年代的劇作。當然,這與片中出現的一眾 TVB甘草演員不無關係。
《奪》談的是香港人最熱愛亦最熟悉的股市與樓市。我相信世上沒有一個國家或城市如香港般,全民皆沾手股市與樓市,港人就算不熱衷、不以此維生,也起碼略知一二。《奪》片中反覆出現樓盤、基金、放貴利、賭外圍等的複雜事物,相信現場觀眾一點都不陌生(我甚至是完全明白),原叔(盧海鵬)的財技精句:「我自己買齊哂咁多隻股票,出入一百次都無你地銀行手續費咁貴。」、「有專人睇住又點呀,咪一樣睇住個市跌」,都引得戲院哄堂大笑(我更是笑得最大聲的一個) 。笑的,大概都是因為「當局者迷」吧。本片在威尼斯參展,筆者不禁想:究竟有幾多外國人真正明白香港人對樓股的狂熱?
《奪命金》的英文片名是《Life Without Principle》,此名字似乎是說,在這個「錢搵錢」的瘋狂社會裡,人為了利益可以沒有道德原則、沒有底線。然而,我的看法不盡相同,因片中各角色其實都很有原則:大耳窿原叔機關算盡見錢開眼,三腳豹(劉青雲)忠心義氣為兄弟在所不惜,凸眼龍(姜皓文)愛以小搏大段望險中求勝,張正方督察(任賢齊)以事業為重甚至不惜丟低家庭、張太Connie(胡杏兒)千方百計置業希望安居樂業。在人生轉折來臨之前,他們都沒有放棄原則,甚至因此掉命、失財、痛失親人,也有人得意外收穫,下場各有不同。
要算片中沒有原則的角色,大概只有娟姐(蘇杏璇)與Tersea(何韻詩)。娟姐近花甲之齡,自知承受能力低,卻貪圖豐厚利潤買基金,最後貪字變貧;Teresa為保工作不惜誘騙他人做高風險投資,其後又把不屬於自己的巨額財富挾帶私逃。面對危機與誘惑,沒有原則的人可以穫利最豐,也可以輸得最慘。
對筆者而言,"Life Without Principle"不是指人沒有原則,而是指世道沒有規則、規律。
世事如棋,無人能得知將來,正如你明明見到股市暴跌,身家大縮水,怎能料到下午便來個大反彈,轉虧為盈?《奪命金》令我想起《人生交叉剔》(Magnolia,99年,P.T Anderson導演) ,同樣是群戲,同樣描述個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轉折時的心理狀態:精神崩潰、猛然醒覺、自尋短見、毅然豁出去……你更意想不到的是青蛙從天而降。而《奪》片人物所面對的重大轉折是股市暴跌、手執著不義之財、掌握別人的性命,還有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無論他/她有沒有做人原則,結果往往出人意表。
世道並無規則,世事無法估計。而人們買股票買基金,是基於對未來的期許。你預期升市,你買貨,你預期跌市,你買空。其實股市與賭博同理,都充滿隨機性,預測升市跌市亦如賭百家樂的「捉路」。可是大部分投資者,只顧將身家性命壓注在這場賭博上面,然後自信滿滿的認為贏定,讓興奮情緒蒙蔽雙眼,感覺自己在火星上飄飄然。又有一些人明明看不通透,卻說「清楚明白」,不見潛在風險,也不料嚴重後果。片中娟姐、Connie與凸眼龍便是這一類人,最後他們遭受不同程度的沒頂之災。
《黑天鵝》一書解釋了世道並無規律的道理,指出人們應學懂如何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
我舉兩個例子吧:
《蝙蝠俠黑夜之神》的小丑在醫院內對被毀容的Harvey Dent表露心志。小丑說:我所做的(恐怖襲擊),其實從沒計劃,每次慌張如一頭追車的小狗。但警察有計劃、黑幫有計劃,你(Harvey Dent)也有計劃,你們都是「謀略者」(Schemer),幻想控制著自己小小的世界。可是,有謀略的人往往是可悲的,最終反被自己的計劃所害,你看看你現在的模樣。
所以,與其機關算盡,小丑認為不如擁抱混鈍的無政府狀態。不把自己捧上火星,反而投身地獄,任由熊熊烈火燒至不壞之身。小丑說:“Introduce a little anarchy. Upset the established order, and everything becomes chaos.”
或許小丑之道太恐怖也不夠現實,事實是很多人面對逆境受不了壓力便自尋短見,例如《奪命金》裡開石油氣罐自殺的失業老伯,走投無路唯有一死了之。還有一些人的情況是,只沾了一點”地獄之火"便萬劫不復,就如被一箭穿心的凸眼龍。
三腳豹沒有什麼謀略,不懂算計也沒有機心,戇戇直直擔屎唔偷食。在他眼中,”出o黎行”不能不講忠心義氣,不可置拜把兄弟於不顧,做人亦不能沒有原則。他亦知道,所有可以令人一朝富貴或”咸家富貴”的,都是賭局,而賭局便無必勝。三腳豹就是有一股傻勁,他不跟別人上火星也不落地獄,什麼樓市股市都置身事外,活在自我建構的道義江湖裡與世無爭。最後,三腳豹果真是「傻人有傻福」,還可以風騷地叼返口大雪茄,笑看火星與地獄裡的人們,狂喜與燃燒。
轉載自: http://stanley5.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8.html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i don't want to grow up

我沒有看過那些年..亦沒有打算看, 此舉並沒有與世為敵的意圖, 況且筆者早就對台灣電影種下一份傾慕, 不信可看看之前的post. 現在只是打開報章周圍都是什麼那些年,甚至連某些專欄都以那些年作開場白, 感到非常煩厭, 令筆者有反胃之感.
我明白那些年是一部屬於大家回到青春的時光機, 那份真摰在世界末日的氣氛下,給自己一生的作結, 也是唯一給自己內心的撫慰, 因此可能除了電影拍得出色外, 在這世道亦正中下懷, 畢竟自己沒有看到, 只是猜測而已.
說到青春描寫的電影, 我必選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雖然不能與那些年一同言喻, 因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被青春出賣的電影, 在青春噪動的盛期面對邪惡成年世界帶來的困惑與失望, 是青春無可奈可的沉重代價.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