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隔離七日情

現在八點半播放的電視劇"隔離七日情"是無線近年唯一的少許突破, 多線敍事的結構講述酒店發現有流感患者住客,為免流感傳染抗散,便實施隔離,令一眾酒店住客甚至在酒店內出現的人無辜與外界隔離七日,故事明顯取材兩年前灣仔維景酒店的隔離事件,當然這類故事題材在電影裡是屢見不鮮,但在一向低智乏味的無線裡出現倒屬意外. 以無線一貫為師奶服務的水平這類故事想帶出的當然是在這七日裡大家價值觀如何改變,要珍惜眼前人的老土訊息, 但其實不知道編劇有否想帶出另一個哲學命題是這群人即使來自不同背景,無論他們懷著什麼目的, 他們仍逃不過在一起困在酒店裡七日的命運,令我想到當年的一套"逐個捉", 希望今次不要虎頭蛇尾就好了.

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noisy requiem 噪音之安魂曲 - 松井良彦
very creepy and disgust film i watched two yrs ago in art centre, i didn't even finish the end and left.
http://retro-kino.com/ReviewsDetail.aspx?ReviewsID=56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侏儒意象

與下面電影 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無關, 純屬自己對侏儒的感覺. 不知是否看太多黑色電影關係, (不是歧視)侏儒總是給我一種詭異的概念, 因為很多黑色電影如 david lynch, tim burton, 甚至寺山修司, 松井良彦等等, 侏儒在戲裡所扮演的角色在筆者心中總是泛起一陣毛骨聳然的感覺, 也許小矮人在童話故事或古老的歐洲傳說是精靈的化身, 近期閱讀的 1Q84 也有類似的意象如 "little people".
侏儒在社會很多時會被標籤為邊緣人的膚淺價值觀, 他們在電影裡老是被安排擔演病態的角色其實是對虛假文明社會的一種控訴(這也許較接近荷索的 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要傳達的訊息.) 當然在現實中的侏儒與一般人無異, 但那種氣質在筆者心裡仍是很特殊.
http://zh.wikipedia.org/zh/%E4%BE%8F%E5%84%92_%28%E5%8C%97%E6%AD%90%E7%A5%9E%E8%A9%B1%29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挪威的命題 (轉載)
這篇挪威的森林電影 review, 寫得不錯.
轉載自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4379
趁新鮮滾熱辣寫得就寫吧,寫下心情就好。
好不好看?
好看呀!非常好看。細想可能會想到很多不足的地方,但過程中還是覺得很好看。我不是影評人,也不是藝術家,不懂分析。我覺得好看的結論很純粹也有很老實的。兩小時13分鐘的電影,節奏不算快,星期二早起工作了一整天然後看的七點半,我沒有睡著,也沒有看過一次手表。一直很投入,這種投入的感覺近年已買少見少的,我是無藥可救到看INCEPTION或者阿煩達到會猛看表覺得不耐煩的。
看完後覺得,沒搞錯,這就是《挪威的森林》,這就是我幾乎已忘掉了的《挪威的森林》。
拍出原著了嗎?
這問題不好回答,正如我上一句說了,書的很多情節我也記不起了,我甚至完全忘記了玲子是個甚麼的角色,只記得她的年紀比較大,最後好像跟渡邊也來了一次。所以我是對「是否忠於原著」沒甚麼要執著的。直子和阿綠,我已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至於其他情節和配角,更是沒所謂。
不過我看著看著,正如我我前一段說了,這就是《挪威的森林》了,這就是我差不多二十年前讀的《挪威的森林》時那份感覺了。陳英雄對書的理解,應該是很透徹的。
在細節上我不清楚電影與原著有多大出入,有多少改動,但《挪威的森林》整本書的命題是非常忠實的以電影這種媒體重塑了出來。
選角方面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朋友覺得直子由菊地凜子來擔演是敗筆,我同意。由她來演十九至二十歲的處女,是有點吃力了,但她後來演得很用功,她本身也是個出色的演員,已盡了她最大的努力,錯不在她。另外有朋友又覺得小林綠不稱職,包括內人,但可能她比較青春幼嫩,我倒沒有太大投訴。她的可愛不像日本妹,反而有點東南亞的熱帶味道。
松山研一是沒話說的。我初時有想過小田切讓,但還是松山說「當然啦」時比較溫柔。他演得出渡邊的順從與溫柔,令他的飛來艷福有說服力。我印象中的渡邊倒不是純以靚仔有型取勝的。
有些朋友說電影版一些枝節配角可以刪除,例如永澤學長和他的女友初美學姐。可能是吧,但玉山鐵二演無恥型男很到位(上一回是在《沒有玫瑰的花店》),初美學姐也稱職,他們跟渡邊晚宴的一場戲我覺得很重要。當然,你可以說這一幕有點把《挪威的森林》的其中一個重要命題說得太直白了,出來的效果可能就有點膚淺了。
小說的命題
《挪威的森林》的主要角色都是青春的,就算玲子姐,七年前某些感情事令她來到了精神療養院,事發時她也應該還是很年青吧(不過三十)。王朔寫過一本《動物兇猛》,後來讓姜文拍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開場由姜文親身演出長大後的主人公。這其實跟《挪威的森林》小說的情況差不多,都是步入中年的主角,回想青春時的一段日子。姜文的獨白說,他很想活得誠實,然後老老實實的說出當年的故事。
渡邊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希望活得誠實,而且盡努力希望通過誠實地生活,而不令自己身邊的人受傷。所以永澤學長還是需要登場的,因為《挪威的森林》不是一個只有男女關係、只有我愛你但你愛他的多角愛情故事。渡邊渴望自己做一個誠實的人,盡可能不說謊話,那是因為他正正活在一個虛偽的年代,虛偽的東大法律系、虛偽的外務省,還有虛妄的學生運動。這些愛情以外的環境因素,我反而是二十年後看電影時感受到更多。村上寫《挪威的森林》時,正是我這把年紀吧。
青春的苦惱,是年青人對真的渴望和求之不得以後的絕望。青春時渴望真愛,同時青春時性慾卻又非常澎湃。愛很美,但虛幻,性說起來可能有點污穢,但由性衝動引發的觸能卻又非常真實,令年青人無法迴避,無從抵抗。《挪威的森林》的命題其實非常老套:年青人其實明知性是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就算沒有社會的道德規範,他們其實都想盡量把性與愛完美結合,可是這種人生的終極幸福並不常見,在燥動的青春期就算真的奇蹟地出現了亦難以保存,當時地人不配合的時候,脆弱的人性很可能就會被兇殺的獸性所打敗。獸性大發時,人就不想照看鏡中的自己,人就無法再做到絕對誠實,人就會失控地傷害人、傷害自己。
色情小說
據說很多人看《挪威的森林》,原因是它的色情描寫。可能是吧,但色情是絕對有必要的,沒有情慾掙扎的青春是虛假的。沒辦法,因為只有春青期的精液最旺盛,陽具最容易勃起。據說女性性慾最旺盛的時間可能要稍晚一點,但她們還是在青春時對性事最敏感,所以直子不濕的時候,她非常苦惱。青春的苦惱,往往是性與愛不是在同一條軌道行走的時候。所以那些性愛描寫,在小說裡以至在電影裡,都是有必要的。我甚至覺得,在銀幕上現出一條粗大的陽具,也是應份的事,因為真實的青春,的確有這一幕。刪除了,不過是成年人的虛偽。
活著與死亡
木月自殺了,直子也自殺了,還有初美學姐也自殺了。若以同一類人來推算,渡邊也應該捱不過青春的折騰,他獨自旅行回來,很可能過了幾年,最後還是會選擇自殺的。但玲子姐來了,跟渡邊造愛,讓渡邊去擔當救助自己的人,讓渡邊去向她說出鼓勵她活下去的話。玲子問:「我在旭川可以再戀愛嗎?」然後讓渡邊再說一次「當然了!」既然是會鼓勵人活下來的人,總不好意思自己先去死掉吧。當然了,另外還有一個叫阿綠的女生。
導演的手法
讀網上的觀後感,有批評陳英雄把電影拍得太零碎,故事太鬆散,亦有批評導演當所有人都看過原著,很多事情交代得不清楚。
可能是吧。不過以我看過陳英雄的《夏日的滋味》,我以為《挪威的森林》的故事已是非常緊湊了,當中雖然有些時空上的交錯剪接,但整體上還算平舖直說,對白豐富,比我想像中易看得多了。如果要批評,正如我在上面說過了,反而是有些地方處理得太過淺白,有點流於俗套了。李屏賓的攝影是沒失手的。音樂很有張力,卻就是某些地方有一點點太超過了,如果能再克制一點更合氣氛。另一個就是主角都哭得太厲害了,直子悲哭,渡邊痛哭,後來連幽靜的玲子姐也豪哭起來,也不是不容許他們表現出傷痛,而是人有時就是這樣的,深愛著某個人的時候,可能一點都不濕,可能會忘記了勃起。大悲的時候,有時會流不出眼淚來。不哭不等於不悲痛。
轉載自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4379
趁新鮮滾熱辣寫得就寫吧,寫下心情就好。
好不好看?
好看呀!非常好看。細想可能會想到很多不足的地方,但過程中還是覺得很好看。我不是影評人,也不是藝術家,不懂分析。我覺得好看的結論很純粹也有很老實的。兩小時13分鐘的電影,節奏不算快,星期二早起工作了一整天然後看的七點半,我沒有睡著,也沒有看過一次手表。一直很投入,這種投入的感覺近年已買少見少的,我是無藥可救到看INCEPTION或者阿煩達到會猛看表覺得不耐煩的。
看完後覺得,沒搞錯,這就是《挪威的森林》,這就是我幾乎已忘掉了的《挪威的森林》。
拍出原著了嗎?
這問題不好回答,正如我上一句說了,書的很多情節我也記不起了,我甚至完全忘記了玲子是個甚麼的角色,只記得她的年紀比較大,最後好像跟渡邊也來了一次。所以我是對「是否忠於原著」沒甚麼要執著的。直子和阿綠,我已沒有先入為主的概念,至於其他情節和配角,更是沒所謂。
不過我看著看著,正如我我前一段說了,這就是《挪威的森林》了,這就是我差不多二十年前讀的《挪威的森林》時那份感覺了。陳英雄對書的理解,應該是很透徹的。
在細節上我不清楚電影與原著有多大出入,有多少改動,但《挪威的森林》整本書的命題是非常忠實的以電影這種媒體重塑了出來。
選角方面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朋友覺得直子由菊地凜子來擔演是敗筆,我同意。由她來演十九至二十歲的處女,是有點吃力了,但她後來演得很用功,她本身也是個出色的演員,已盡了她最大的努力,錯不在她。另外有朋友又覺得小林綠不稱職,包括內人,但可能她比較青春幼嫩,我倒沒有太大投訴。她的可愛不像日本妹,反而有點東南亞的熱帶味道。
松山研一是沒話說的。我初時有想過小田切讓,但還是松山說「當然啦」時比較溫柔。他演得出渡邊的順從與溫柔,令他的飛來艷福有說服力。我印象中的渡邊倒不是純以靚仔有型取勝的。
有些朋友說電影版一些枝節配角可以刪除,例如永澤學長和他的女友初美學姐。可能是吧,但玉山鐵二演無恥型男很到位(上一回是在《沒有玫瑰的花店》),初美學姐也稱職,他們跟渡邊晚宴的一場戲我覺得很重要。當然,你可以說這一幕有點把《挪威的森林》的其中一個重要命題說得太直白了,出來的效果可能就有點膚淺了。
小說的命題
《挪威的森林》的主要角色都是青春的,就算玲子姐,七年前某些感情事令她來到了精神療養院,事發時她也應該還是很年青吧(不過三十)。王朔寫過一本《動物兇猛》,後來讓姜文拍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一開場由姜文親身演出長大後的主人公。這其實跟《挪威的森林》小說的情況差不多,都是步入中年的主角,回想青春時的一段日子。姜文的獨白說,他很想活得誠實,然後老老實實的說出當年的故事。
渡邊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希望活得誠實,而且盡努力希望通過誠實地生活,而不令自己身邊的人受傷。所以永澤學長還是需要登場的,因為《挪威的森林》不是一個只有男女關係、只有我愛你但你愛他的多角愛情故事。渡邊渴望自己做一個誠實的人,盡可能不說謊話,那是因為他正正活在一個虛偽的年代,虛偽的東大法律系、虛偽的外務省,還有虛妄的學生運動。這些愛情以外的環境因素,我反而是二十年後看電影時感受到更多。村上寫《挪威的森林》時,正是我這把年紀吧。
青春的苦惱,是年青人對真的渴望和求之不得以後的絕望。青春時渴望真愛,同時青春時性慾卻又非常澎湃。愛很美,但虛幻,性說起來可能有點污穢,但由性衝動引發的觸能卻又非常真實,令年青人無法迴避,無從抵抗。《挪威的森林》的命題其實非常老套:年青人其實明知性是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就算沒有社會的道德規範,他們其實都想盡量把性與愛完美結合,可是這種人生的終極幸福並不常見,在燥動的青春期就算真的奇蹟地出現了亦難以保存,當時地人不配合的時候,脆弱的人性很可能就會被兇殺的獸性所打敗。獸性大發時,人就不想照看鏡中的自己,人就無法再做到絕對誠實,人就會失控地傷害人、傷害自己。
色情小說
據說很多人看《挪威的森林》,原因是它的色情描寫。可能是吧,但色情是絕對有必要的,沒有情慾掙扎的青春是虛假的。沒辦法,因為只有春青期的精液最旺盛,陽具最容易勃起。據說女性性慾最旺盛的時間可能要稍晚一點,但她們還是在青春時對性事最敏感,所以直子不濕的時候,她非常苦惱。青春的苦惱,往往是性與愛不是在同一條軌道行走的時候。所以那些性愛描寫,在小說裡以至在電影裡,都是有必要的。我甚至覺得,在銀幕上現出一條粗大的陽具,也是應份的事,因為真實的青春,的確有這一幕。刪除了,不過是成年人的虛偽。
活著與死亡
木月自殺了,直子也自殺了,還有初美學姐也自殺了。若以同一類人來推算,渡邊也應該捱不過青春的折騰,他獨自旅行回來,很可能過了幾年,最後還是會選擇自殺的。但玲子姐來了,跟渡邊造愛,讓渡邊去擔當救助自己的人,讓渡邊去向她說出鼓勵她活下去的話。玲子問:「我在旭川可以再戀愛嗎?」然後讓渡邊再說一次「當然了!」既然是會鼓勵人活下來的人,總不好意思自己先去死掉吧。當然了,另外還有一個叫阿綠的女生。
導演的手法
讀網上的觀後感,有批評陳英雄把電影拍得太零碎,故事太鬆散,亦有批評導演當所有人都看過原著,很多事情交代得不清楚。
可能是吧。不過以我看過陳英雄的《夏日的滋味》,我以為《挪威的森林》的故事已是非常緊湊了,當中雖然有些時空上的交錯剪接,但整體上還算平舖直說,對白豐富,比我想像中易看得多了。如果要批評,正如我在上面說過了,反而是有些地方處理得太過淺白,有點流於俗套了。李屏賓的攝影是沒失手的。音樂很有張力,卻就是某些地方有一點點太超過了,如果能再克制一點更合氣氛。另一個就是主角都哭得太厲害了,直子悲哭,渡邊痛哭,後來連幽靜的玲子姐也豪哭起來,也不是不容許他們表現出傷痛,而是人有時就是這樣的,深愛著某個人的時候,可能一點都不濕,可能會忘記了勃起。大悲的時候,有時會流不出眼淚來。不哭不等於不悲痛。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一屋寶貝
我很少留意舞台劇,但最近卻對這齣曾三度公演的本地創作"一屋寶貝"多分留意. 一屋寶貝換句話說是一屋幽靈之意思,當看到宣傳海報不知何故即時想到一篇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萊辛頓的幽靈",故事講述主角單獨在一位朋友的大屋過夜,半夜發現樓下大廳一群幽靈在舉行宴會,整篇作品故事雖簡單但卻充斥著疏離與傷感. 再細看一屋寶貝的故事內容同樣很吸引,而故事是是改篇日本小說柳美里的"在雨和夢之後".
一屋寶貝故事內容:
父親(朝睛)最喜愛收集蝴蝶標本,為了捕捉象徵幸福的大鳳蝶而到遠方的森林去,但卻遲遲不歸。自小失去母親的女兒(小雨)在家中等候得心急如焚,非常寂寞;幸得鄰居(曉子)照料與關懷,日子一日一日的過著…… 失去聯絡多時的父親在雨夜突然回到家中;之後,鬼靈精怪事件接踵而來,朝晴卻不知如何應對!正當他們為小雨憂心忡忡…… 屋中幽靈紛至,在蛻變的時間和空間,在他們迷離而奇妙的故事背後,真正能為小雨帶來幸福生活的未來徐徐展開……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best 2010 (2)
bond
albums of 2010
1.the national - high violet cd (indie)

2.peter broderick - music for contemporary dance cd (electronica/experimental)

3.Militia - archive Collection 1: 1996 - 1997 cd (industrial)

4.VA - fünf 2cds (minimal techno)

5.philip jeck - an ark for the listener cd (experimental/ambient)

6.chapelier fou - 613 cd (electronica)

7.VA - dial 2010 cd (minimal tech-house)

8.irm - order4 cd (power electronic/industrial)

9.monster movie - everyone is a ghost cd (indie)

10. raionbashi / krube. - ansätze zum taumel LP (abstract/noise)

movies of 2010
1.詩

2.inception

3.挪威的森林

Klaus barbie

1. ANIKA - s/t CD
2. FABULOUS DIAMONDS - Fabulous Diamonds II CD
3. HURTS - Happiness CD
4. ANBB - Mimikry CD
5. CINDYTLAK - Up Here In The Clouds CD
6. PHILIP JECK - An Ark For The Listener CD
7. ON - Something That Has Form And Something That Does Not CD
8. THE ORCHIDS - The Lost Star CD
9. ISAN - Glow In The Dark Safari Set CD
10. THE CAVALCADE - Many Moon CD
INDIE / ELECTRONICA

1. ANIKA - s/t CD
2. FABULOUS DIAMONDS - Fabulous Diamonds II CD
3. HURTS - Happiness CD
4. ANBB - Mimikry CD
5. CINDYTLAK - Up Here In The Clouds CD
6. PHILIP JECK - An Ark For The Listener CD
7. ON - Something That Has Form And Something That Does Not CD
8. THE ORCHIDS - The Lost Star CD
9. ISAN - Glow In The Dark Safari Set CD
10. THE CAVALCADE - Many Moon C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