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我不想用"名牌"去形容他們, 應該說只要是他們的出品, 即使你不喜歡, 質素也有一定的保證, 皆因他們是有用"心"去拍. 他們這群有心者誕生在香港黃金歲月的八十年代, 我會把他們分為兩批, 第一批是在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初出現, 沒錯, 就是所謂新浪潮現象, 這群年青人為香港電影開拓新的一頁, 隨著當時的香港經濟開始起飛的天時地利因素, 投資者不乏人選, 所以香港八十年代是沒有獨立電影這東西, 除非電影是極之冷門藝術才會選擇藝術中心播映, 否則一般情況下都會在主流影院播放,換句話有不少人願意 take risk 去培育這群新血去令八十年代有成龍洪金寶元彪同時亦可容納許素瑩,馬斯晨, 是多麼的百花齊放美好年代. 而這群年青人當中包括章國明、許鞍華、譚家明、方育平、嚴浩、余允抗、徐克等等.
那麼去到八十年代中,第二批優秀人才也隨著湧現, 然而這一批導演相比第一批多了一份濃厚中產味, 文藝氣息也比第一批強烈, 其實也可想像得到, 他們出現的時間已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了, 香港經濟已正式進入穩定階段, 人們也相繼富裕起來, 唯一的憂慮便是97的問題, 因此這批導演當中也有不少移民題材,又或者探討身份與政治的隱憂, 例如電影我愛太空人、愛在別鄉的季節、秋天的童話等, 我所說的這群導演便是楊凡、羅卓瑤、張婉婷、羅啟銳等, 但除了羅卓瑤, 他們當中沒有一個是我是特別喜歡, 也許他們的文藝味對我來說太膩了, 我更認為他們太放眼在唯美方面, 太計算, 缺少了第一批新浪潮所擁有赤裸性和率性, 對上自己所看的一套張婉婷,羅啟銳作品是玻璃之城, 坦白說我完全吃不消, 至於楊凡麻, 我就真是一直以來都不懂欣賞.
但無論如何他們確是令香港電影除了商業成功外也給予一份內省. 他們的精神是值得表揚. 其實八十年代末還有最後一批產生的名牌導演, 而我認為他們彷彿把第一批新浪潮的思想重新包裝過來, 他們便是關錦鵬,爾冬陞和王家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