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the blog is temporary closed!!!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new order - this time of night



my all time favourite song of new order.


this blog will take a break.......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書展



一年一度的書展又來,我不是想抽o靚模水,發表一下o靚模進跓書展的偉論,其實我沒有太大反應,她們的寫真集都是書的一種(至少我認為是),至於書展已被濫作為她們的地盤,這是香港文化的問題,不要太偏執罷了,我反而想了解那些喜歡閱讀的朋友到這個儼如街市,人頭湧湧令人窒息的書展,是什麼的心態。

第一書展所售賣的書藉當然是作家新鮮滾熱辣的作品,但之後總會在書店出售,我個人認為一個喜歡細嚼文字的朋友,在最低限度都懂得思考,那些為一睹作家的五官,捉摸一下滿是手汗的手掌,或探視一下他/她們的衣著品味大抵不是他們到書展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他們想第一時間買到自己心儀的書籍,我不能否認人人都會有這種心態,但是否需要與幾萬人一起大汗疊細汗呢,最後一個解釋是香港文化沙漠裡書展總算是一個象徵文化的活動,一眾人們或多或少都在潛意識裡藉此找到一點對文化資訊渴求的慰藉,包括我自己在內,但我不喜歡到書展,因為我已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嚇怕,加上書展的書種太少,以往我只去過一兩次而已。

其實這慰藉心態我早就寄情於電影節裡,當然到電影節看電影比到書展奢侈得多,但電影節和書展的分別是在於當你花費後你會得到一個坐位舒舒服服地坐著觀賞,最重要是大部分電影只在電影節播映一兩場,之後不會在其他影院播放,d9是另一回事,但近年發現當電影節越來越普及,所播放的電影質素便有參差,總是覺得會越來越商業化。

好像沒有聽過有唱片展,即使在唱片市場發達如日本的國家都未曾有過,我所謂唱片展是雲集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artist像書展那樣展示或宣傳自己的新作(一定有得試聽甚至現場演奏),這麼龐大的工程,相信只有日本才辦得到,如果真是有的話,我一定第一時間飛去參與,但老實說以前沒有,現在去到唱片工業逐漸萎縮的時候更是妙想天開!

補充一點,到書展的朋友莫過於買平書,因此上面的分析只是一廂情願,自己已很多年沒有到過書展,而對上的那次依希記得書種不多, 甚至本書都沒有買到, 最大原因可能是自己當時並不太熱衷閱讀。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naked


上星期給我找回這齣93年英國虛無主義的經典,可以說是 trainspotting 的始祖! 很欣賞主角 david thewlis 的表現,他完全演活社會邊緣人或是那種街頭哲學家的風貌, 比 trainspotting 裡的 ewan mcgregor 優勝得多!

話雖如此, 與 trainspotting 同樣探討社會建制的黑暗, 但此片的卻氣氛沉鬱得多, 若你是期望在此片能找到 trainspotting 的黑色幽默和明快節奏, 我想你會失望。

review from others:
邁克利(Mike Leigh)1993年執導的影片《赤裸》對於英國影壇的意義大概不亞於其後的1995年的《猜火車》等片子,也是90年代英國電影復興的代表作品之一。 影片講了一個憤世嫉俗,受過教育的流浪漢Johnny,在四處漂泊的兩天中與遇到的一系列英國社會的邊緣人物之間互動的故事。 Johnny有一套自己的哲學,與遇到的每一個人對話,漫無邊際地討論生命,宗教,時間,空間,宿命……片名中所謂赤裸,就是指這些邊緣人物完全暴露在殘酷的社會,沒有地位,身份,財產,和精神的寄託。 簡單的說是在身體上和精神上毫無遮蔽和保護。


this trailer is better.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36 - hypersona




近排連續讀了幾個美國小說家的作品,包括沙林傑,lawrence block, 到現在的 paul auster(最巧合是三位同樣以紐約做背景), 雖然現在只讀了三份一,但一份親切感不知不覺湧上心頭,因為彷彿在讀著村上春樹似的,兩者確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難怪村上極力推薦的美國作家之一,甚至親自挑選其作品來翻譯,在Oracle Night"神諭之夜" 裡我發現與村上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的有些地方很相似,一個人把人生過去的一半認為已死亡,而把另一半重新去到一個沒人認識自己的世界重新建立自己的存在身份,不是有點面善嗎?畢竟現在只讀了三份一,但我確實無法擺脫村上春樹的影子。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母親的身體


這幅照片是來自英瑪褒曼的"哭泣與耳語",寓意著你從那裡來,現在就讓靈魂回到母親身體去..
當然在戲裡她們是主僕關係,但她們各自有著對母親與女兒的思念,只有安娜母性身體的象徵,阿格妮的靈魂才得到安息離去。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jóhann jóhannsson - and in the endless pause there came the sound of bees


依然一貫的傷感美學,瑰麗,壯觀,就像電影裡留下的回憶,眷意,回望過後,傷痛長存。

rate: 9/10

mark borthwick












mark borhtwick is a fashion photographer , i like his work, i knew him from i-d & purple magazine.

gustavo lamas - mañana 12"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källarbarnen - st


原本不想再講譚家明,但真是忍不住了,剛剛再次有幸欣賞到他繼七女性後的恐怖懸疑系列"13", 製作時間我估應比七女性後少少, 今晚看到周潤發主演的一集 "窒息" 我真係想說一句簡直係痴鳩線,全集滲透著法斯賓達加安東尼奧尼blow up的影子,竟在無線看得到?真係希望無線能重新推出譚家明一系列的vcd/dvd!




《窒息》
導演:譚家明
編劇:舒琪
演員:周潤發
1977 / 彩色 / D Beta / 粵語 / 27分鐘
對殘暴之美有執著偏嗜的攝影師周潤發為拍出死亡的華麗,要模特兒演出鮮血淋漓的謀殺,又在沙灘驅逼性感的女模以捕捉她驚懼之美。他甚至看到自己死亡的異象,終於安排自攝窒息自盡的過程。全片由大小段落構成,沒有情節,卻在場面的構圖、色彩光影細節上苦心經營。可說是譚的「惡之花」影像詩篇,又是對藝術終極意義的一次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