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pop 2008



2008 就快又成歷史,每到年尾例必跟自己說下年我一定要作出一些改變,到頭來跟之前又是差不多(或者改變了自己察覺不到),唯一今年不同是結了婚,但對於我或太太來說沒有什麼太大分別,因為我們之前已同居多年..

總言之,一過了三十以後時間真係好似火箭那麼快,當中捉不住的片段和情感唯盼音樂把它們記載,跨張的說每個音符都有血有淚...以後的日子我不知道會有多困難,但願我認識的朋友能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我們可以做到活在當下已經足夠!

祝各位2009年快樂!!

以下是我在08年幾喜歡的 pop 唱片, 在08年我所聆聽的 pop 唱片不多,因為大部份時間我都是追求高深的哲學智慧,當然音樂也要同步前進!


the teenagers - reality check
radiohead - in rainbows (to me this is 2008)

emiliana torrine - me and armini

portishead - third

bang gang - ghosts from the past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in heaven, everything is fine



很難想像 david lynch 的 eraserhead 是一部恐怖片, 因為電影裡沒有一般的恐怖原素, 只有極端的荒誕令人感到不安但還未到恐怖的程度, 可能當年實在難以界定是什麼的片種, 若掛上超現實的帽子, 又並非完全超現實, 況且超現實的藝術電影更不可能在正常的電影院上吧, 於是那些愚昧的片商唯有把它歸納為恐怖類型。故事圍繞主角無法逃出一個令人難以喘息的工業城鎮, 對現實種種恐懼下引發一連串怪誕荒謬的人和事。回到現實, 這只是我們每個人在無意義的生活裡的一場夢魘, 主角只不過示範自己超越自主意識領域的真相。其實說到恐怖又並非全無道理, 但真正帶給你恐怖意識並不是來自電影本身, 而是現實。
片中的"羊女", 其實有否影響過村上春樹而之後出現在他筆下的"羊男"呢?

"if everything is real in this world..then nothing is real as well." david lynch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the brothers karamazov


我讀的第一本這位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 的著作是"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underground), 我記得在讀的當時自己已經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

人類的意識只會為人類帶來痛苦.............因為當我們意識到善美在所謂理性的世界存在時, 我們便會意識到自己的醜惡, 而我們便會不斷盲目向著善美狂奔, 生命的本質繼而流失, 若我們達不到善美的標準時, 我們便會感到痛苦和空虛, 同一道理, 當我們意識到成功在所謂理性的世界存在時, 我們便會意識到什麼是失敗, 從而會不斷向著成功進發,其間所犠牲的可能是生命最重要的一切了, 因此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的意識只會為自己不斷帶來痛苦, 動物從來都沒有人類所承受的痛苦,因為動物是沒有意識的。(its only my summary.)

以上是在地下室手記裡開頭大概探討的理性和意識為人類帶來的不幸。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stan brakhage 2 - the dead

the dead 是拍攝於1960年,自己很喜歡,畫面出現墳墓與城市互相重疊的影像,產生一種生存與死亡互相抗衡的感覺。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stan brakhage

記得在 efd records 時寫過這張 SYR 出品,正常我是不會選擇如此深邃的天馬行空音樂來寫,但由於這出品是對前衛導演 stan brakhage 的一種意識對照,音樂只不過是一個媒介而已。單單看 stan brakhage 的電影已是非常有趣的經驗,再加上 sonic youth 亦是自己很欣賞的組合,這機緣可一不可再。



stan brakhaget 在1959年的作品"window water baby moving"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幫幫我愛神


目前在電影節所看過最喜歡的一部,說是偏心是有少少的..

蔡明亮愛徒李康生的第二部長片? 你會問仍繼續師承蔡明亮還是已開始逐步建立小康自己的品牌,我不會說是完全走出蔡明亮的框架,因為電影意識上同樣是滲著表面文明實質畸形的社會裡人們無法走出孤獨存在孤獨死亡的宿命,但就正如蔡明亮自己說小康和他的分別是小康多了一雙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眼睛,因而在愛神裡的寶島獨有檳榔文化只有透過小康雙眼才能描繪出寫實感,和另一重要分別是電影表達的手法上沒有太明顯蔡明亮式的隱喻意象反而單純在視覺上充斥著斑斕的色彩,這些在過去蔡明亮的電影裡倒甚少看到,或許是有必要去特顯檳榔西施的風情,和那些令人迷醉的霓虹燈光更特顯風情背後的滄涼,而在故事上沒有意外的地方,講述兩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與肉悲劇,但透過小康逐漸渾熟的導演技巧把那份傷感失落貫穿全片,超現實的筆觸沒有過份把它美化,相反與現實的無奈相濡以沫,感覺上收放自如。


李康生的第二部電影對於不同人有不同的評價,但一點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認為是確實比第一部進步了很多。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tears of flesh


今次新作的主題 tears of flesh "肉體的淚水"其實與肉慾或色慾無關,名字的概念其實是來自一篇蔡明亮電影"愛情萬歲"的評論。印象最深是那位來自法國的電影評論學者在解構"愛情萬歲"最後那場女子嚎啕大哭的十分鐘長鏡頭,以我根據他的評論理解是淚水湧出在當時的環境和場合其實是毫無意義,即是那場十分鐘的痛哭鏡頭是極端抽離,哭泣在當時的層面意義上就等同流汗,小便等等,即是在皮世界裡出現的現象,而她內心的空虛,靈魂的損磨早已令她和表象的世界有一段陰陽相隔的距離,因此淚水在現實出現的同時亦無須為它蓋上理性化的意義,導演借助兩個不相符的場景和狀況去表達她的寂寞和憂傷已超越了理性世界應有的生理反應--流淚。